转眼,中秋国庆假期到了。老王与好友老方在下棋,老方出子很慢,老王正不耐烦,看到小王路过,一把拉着坐下。
老王眼中慢吞吞的老方
老王
普通市民
小王大夫,好久不见。你前次说的趴着做的CT那什么显像来着……拖延……延长…耽延…延误…耽搁…耽误…贻误……唉,都被老方慢吞吞的性子磨的哎,就你之前你说的那个拖拉显像,到底怎么回事?说来听听。
小王
医院主治医师
王叔好,方伯好。王叔您说的是延迟显像,指第一次PET/CT扫描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对受检局部再进行一次扫描,根据前后两次扫描图像的变化,对疾病做出诊断。一般在常规显像时间之后延迟1小时至数小时进行,多数在早期显像后的1.5~2小时,有时有可能要再次延迟,所以病人检查好后一定要回到候诊室听从医生安排,而不是一走了之。医生一般会在检查后半小时内根据PET/CT初步印象(比较粗略)判断是否需要延迟显像,当然,有部分延迟显像是在书写报告时发现的,此时病人已经离开科室,会有电话通知患者返回机房接受检查的。延迟显像是为了让显像图像更有利于诊断。
老王
普通市民
就说嘛,延迟显像要是没有时间限制,很多人会选择过几个月再来做延迟检查。那这种显像,需要重新打针,另外交钱吗?
小王
医院主治医师
延迟显像是PET/CT扫描的一部分,一般不需要再注射药物,不需要额外付费的。
老王
普通市民
不交钱,还能多检查一次,那不赚到了。
小王
医院主治医师
王叔,不是这样的,延迟显像是医生根据首次显像的结果来判断要不要做的额外检查,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
老王
普通市民
那哪些情况需要做延迟显像呢?
小王
医院主治医师
1、检查时病人动了,或受呼吸运动和胃肠蠕动影响,某些部位观察不清,比如胃肠蠕动掩盖肝、胆的病灶,呼吸运动影响到肺下部及肝、胆等上腹部病灶,导致局部图像模糊。延迟显像一般只做局部显像,相对显像时间较短,相当于相机的快门设置时间短,受运动的干扰就小,图像会更清晰。
呼吸运动影响膈肌上下器官
左图为运动后模糊的图像,右图为第二次拍的图,细节就看得很清楚了。2、减少胃肠生理性摄取的影响。记得前面讲过(关于“趴着做的CT”检查的若干问答(四)),跟吹气球样,检查时胃要充盈起来,病灶才看得清楚。由于禁食,胃腔里面没有东西而紧贴在一起(像打气前的气球),注射后进机房检查前宜快速大量饮水(一般ml左右,快速是因为胃对水的排空时间很短)使胃充盈(像打气后的气球),便于全面观察胃壁情况。让胃像气球样充盈,看得清胃壁上的小病灶了左图为胃早期显像,右图为延迟显像,生理性摄取消失肠道生理性摄取则与彩带相似,延迟显像容易显示病灶3、实性脏器的良恶性鉴别有时要做延迟显像。实性病灶可能会因药物进入缓慢而呈现第一次摄取未见增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延迟扫描后,病灶FDG摄取仍未见增高,那么该病灶为良性可能大或是一个低度的恶性肿瘤;如果在延迟扫描后,病灶FDG摄取较前增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反差大),那么该病灶的恶性肿瘤可能性会增高。不过也只是可能,如有需要,还是要进一步做组织活检,因为最后还是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左图反差小,右图反差大,图片更清晰
4、有时病灶太小,或通用参数扫描显示不清,需要改变扫描参数做延迟显像。(跟单反相机拍照相似,常规参数拍出的照片不理想时,就需要调整参数后再拍)。右图为改变参数后拍的图,明显适合当前场景5、膀胱里的病变被尿液掩盖了。会让他多饮水、多排尿,这样为了使病变显示更清楚,基本上就这两种情况。我们使用的显像剂18F-FDG,大部分是从泌尿系统排泄的,一般扫描的时候都会呈现肾脏、输尿管、膀胱FDG浓聚的情况,在怀疑有泌尿系统肿瘤的时候,就通过延迟显像后,查看泌尿系统FDG的变化,通常情况下,会要求检查者在此期间,排1-2次小便,两次很好,对比度会更好一些(此时延迟显像距第一次显像时间间距就要延长些才有效果)。背景掩盖了目标,把尿液多次排空后,背景淡了,病灶就显示出来了。背景模糊后,右下角的花就“水落石出”,看得很清楚了。6、有时是感兴趣部位没扫到,需要做第二次显像的,比如恶性黑色素瘤,长在手背,显像第一次,双手抱头,在视野外,就要再看下。重新调整体位后拍摄。小松鼠拍集体照时被挡住了,第二次拍照时调整了位置就拍到了。
懂摄影的老方连连点头,表示拍摄时参数的选择太重要了。老王
普通市民
那第二次检查时吃过东西会影响吗?
小王
医院主治医师
吃过东西,延迟显像测得的代谢值(SUV)会有些影响。但如果延迟显像目的是让病灶显示更清晰,一般不影响。
老王
普通市民
延迟显像还有这么多作用。长了不少知识,谢谢你。
小王
医院主治医师
是的,延迟显像很大用途是去伪存真、鉴别诊断。王叔不客气。我还有事,先走了,你们继续下棋。王叔,方伯,再会!
老王、老方
普通市民
小王再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