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武文宣特约记者张佩洁
在徽成盆地成州东河之滨,矗立着一所中医特色鲜明、医院,新建的主体楼雄伟典雅,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又不失时代发展气息,成为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医院医院,她成立于年“元旦”,是甘肃省历史上的医院。院长名叫赵斌,他从事中医学习与实践42年来,艰辛探索、不骄不馁,为医,他攻坚克难,屡屡创新,不仅给诸多走近人生尽头的患者开辟了新生的道路,并且为博大精深而步履艰难的中医学科倾注了振兴的活力;为政,他高瞻远瞩,科学发展,层出不穷的妙招,使奄医院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他用壮丽的人生,谱写出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华彩篇章。
痴迷中医终生不悔
赵斌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祖父赵都曾于年赴“华北国医大学”(即现今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后继在北京从医,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决心返回家乡以医济世,不幸在乘火车回家的途中,遭到日本鬼子的炸弹袭击,脑部受袭,2年后病逝。父亲赵自发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成为陇南地域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
说来也巧,赵斌出生3天,就患上了新生儿破伤风,在众位西医个个叹息无助之时,一位老中医用中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之后由于体弱多病,赵斌常与中医药打交道,这反而让他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六、七岁时,他又患上了“肺结核”和药物中毒所致的“急性黄疸型肝炎”,这在上世纪60年代,治疗难度几近于癌症,在西医诊治全然无效之际,竟然在徐天翔老中医的精心治疗下每每获得痊愈,自此,赵斌更是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赵斌从上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时起,就常常在课外活医院或村诊所,观看老中医的诊疗活动,听讲中医知识,回家按人所说,学背起了《濒湖脉诀》、《药性赋》、《汤头歌诀》。当父亲了解到他将以中医为毕生的专攻方向时,高兴地鼓励他说:“学中医既能活人济世,还能实现你爷爷未竟的理想。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年8月,赵斌正式拜石藏玉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又相继拜傅佑清、付纪纲等先生为师,后者还成了陪伴他时间最长、使他受教益最多的岳父大人。
赵斌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学习成效显著,在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时即能尝试行医治病。恢复高考后,他毅然步入当时甘肃唯一的中医学校,除遍学了中西学医基础及诸多临床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外,又受兰州人称“小儿王”的周天心副主任医师、著名中医“伤寒”学家刘举俊副教授、著名中医“温病”学家尹锡泰副教授等多位陇上名家的影响,确定了明确的专攻方向与方法,实现了全科俱进,重点突出,在同学与前后历届校友中出类拔萃。
怀着建设家乡的夙愿,赵斌放弃了留驻外地工作的机会,于年底毕业后,如愿地被分配到了刚医院,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医大夫,但他依然遵循先贤“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训,谦学不已。在年9月至年8月进修、借调于甘肃中医学院、医院期间,又幸得《医古文》大师吴正中教授、著名中医《内经》学家周信有教授、著名中医内科临床大家王自立主任医师/教授等名师的厚爱;在之后的学术活动中,他还曾得到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余瀛鳌、于慎初等教授的悉心指点,加之从年开始,三十医院,不管是门诊室,还是病房里,全天全年都可看见他穿着白大褂忙碌诊疗的身影,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最为奇特者,他有着10年吃住都在住院楼内的经历,而特殊的环境让他成为了主宰中医病房的全科医生。
在过去当副手的时候,医院还小,管理任务相对不大,最缺的是临床人才,于是赵斌一直门诊兼值夜班,绝大部分时间在照顾病人;主持全院工作以来,由于一系列管理措施科学有效,医院赢得了迅速发展,即使如此,他仍然把集中管理的时间都是安排在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其余时间将急事穿插而行,而主要时间还是留给了病人,门诊室是主阵地,病房的会诊与指导也不稀疏,言传身教与临床、管理两相兼的工作作风,铸就了全省医疗卫生界十分独特高效的领导风格。年5月间,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派人赴成县核实“甘肃省名中医”临床资料,惊讶地发现他多年的《门诊诊疗登记本》中,竟然很难见到星期日有人次空白,而且记录与药房的处方存根完全吻合。长期而琐碎的工作中,他都是泰然处之,从不后悔,从不懈怠。这些丰富的经历,总和起来,正好暗合了古今中医人成才的金定律——“拜名师,读经典,多临证”,暗合了“天降大任”的履历要求,铸就了一位难得的“铁杆中医”。
赵斌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躬耕不已,进而成为甘肃中医名家,还缘于他身边有一位堪称女强人和贤内助相兼的贤妻——付珍萍,陪伴丈夫32年来,她无怨无悔的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把家里大小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使丈夫能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她亦出生于中医世家,在事业上同样34年学研中医针灸锲而不舍,如今已以其技高效佳而声名远播,医院针灸科也因之成为陇南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鲜亮品牌,真可谓比翼齐飞在杏林。
赵斌深刻认识到,祖上传下来的中医事业,需要后人不断地发扬光大,自己责无旁贷。所以,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一方面继续挖掘、学习、继承古贤与前辈的精华,并把它真真切切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既在于反复验证,又通过自己的经验加智慧使之更趋实用、完善,从而练就了一代名医的真功夫。另一方面还以广传医道培育后学为己任。一是通过参加对外学术活动,既能丰富自己的学术库存,同时又把自己的学习与创新体会、成果对外交流,促进或引导同行的学术发展。在近20年来,他曾3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每次都有论文交流,而且在年“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优秀学术论文颁奖暨学术交流会”、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年会”、年、年、年“甘肃省中医药学术年会”、年甘肃省首届“经方论坛”等,都做过重点交流,年、年、年、年、年还曾受甘肃中医学院、兰大一院等单位邀请,前往进行专题讲座。二是通过承担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天水市卫校、陇南卫校、成县卫校、成县职业中专等单位兼职教学(逾人),担任“甘肃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五级师带徒第一、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本市及本院学术带头人,本县“老年大学”兼职教师等,持续、大量地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培养了中医人才,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另一个有趣的事是,他不仅对其妻子、内弟长期地适时言传身教,而且把原本并未打算学医的外甥女,经过声情并茂的劝导,使她在临考前改变了过去的打算,最终步入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中医事业补剂了人力资源。他的这种举动,真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家庭献子孙!
心系百姓大医精诚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保健治病的法宝——这是赵斌早年决定为之奋斗终生的初衷。中医学既是中华民族医学的精华,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尊严的重要体现——这是赵斌步入医门40年之后的深深感慨,更是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公民身份出发,不断学研中医过程中产生的深刻感悟。
40年来,赵斌不仅勤研中医从不懈怠,而且在多个十字路口面临抉择时,都坚定的选择了中医临床。他不仅一贯坚持门诊博采广收,而且尤重在病房里既取众长、又能禅悟发挥,久而久之,心法连贯,顺然自成体系,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陇南历史上最名符其实、最有建树、最成功的中医病房医生和管理者!甚至在全省中医界也是少有的、继承与创新双优的实力派!
从医院建院到现今的时段里,经赵斌手中诊治的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患者,不下20万人次,其中急重症最少在1/4,疑难病不下1/3,即使是许多常见病,也大多各有特异,凡诊治者,多能获得理想效果,很多病例并可称之为经典案例。试举几例如下:
8月龄陈女,因5天前出现哭闹不安,发热,流清涕,延本村医生以“治感冒药”治疗3日,身热益增,又见腹部红疹隐隐,不料至16日,红疹骤没,喘息加重,乳食不进,面唇发绀,大便稀少,小便不利,就近治疗无功,故于年11月17日急诊入院。前医拟西医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中医诊断则为麻疹(风寒外闭,麻毒内陷),遂处以透疹解毒汤加减方、麦迪霉素等药,嘱频频交替口服;后又以三仁汤加味以透化,同时肌注链霉素、静滴氨苄青霉素等。至20日清晨,体温升达39.4℃,嗜睡不醒,目眶深陷,点头呼吸,心率次/分,举家皆慌。赵斌接班查房,再三分析前期无功之由,悟知此系心肾阳衰,水邪凌肺,虚阳外越所致,故嘱立即停用前期诸药,改处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方,服药2小时后,体温竟速降为37.2℃,小便渐多,神识转清,哭声渐出,胸腹出疹转为鲜红;于是后续前方加减4天,喘息、唇燥已除,出疹渐退,再调一周,乃康复出院。
16岁男少年王某,因高热、腹部剧痛、口渴等症不减,初在本村诊所治疗,无显效,遂于年7月来医院,确诊为急性阑尾炎。主治医生急行普外手术,打开腹腔时,可见阑尾腐烂已仅剩残端,脓液弥散腹腔,继发腹膜炎,随之给阑尾残端与腹腔脓液清除,并留置引流管后关腹,继给输注抗感染、支持类西药,症状有减。但因病家经济不支,故而术后未至一周即自行停药,患处复发感染,脓液日增,且有食物(黑瓜子)从引流口涌出,体温再升,精神不支。赵斌得知此情后,当即下令:撤除一切西药,专用中药治疗,确保患者安全。这使众位以西医学知识为主的外科医生们颇感不解,但亲眼目睹他给患者以托里消毒汤加减液每日1剂口服,生肌玉红膏坚持局部换药,症状迅速减退;如此治疗不满10日,腹部深达7cm的引流通道竟然愈合完好,发热、腹痛诸症全除,饮食复常,二便通利,精神随之恢复。之后试算其医疗费用,每日尚未至10元。
……
如此的精彩案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作赘述了。而从诸多类此的实践中,赵斌还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研究,继而将其认真总结,先后发表《浅论中国传统科学的物质体系》、《中风病辨证论治补要》、《试论覆吸疗法》、《苦钻活学读经典承前启后巧登攀》等学术论文78篇(其中18篇荣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暨‘超人杯’国际优秀成果大奖赛三等奖”、“国际医坛科研成就奖”等国际国内优秀论文大奖);独著出版《杏林探幽》1部,合著出版《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中华效方汇海》、《医古文注译解析》、《天人合一养生观》、《陇南中药志》等专著6部,特别是由他担任总主编、国内72位专家合作编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于年8月出版的《常见病的中医特色综合治疗》丛书(分17册,万字),紧紧围绕他所独创的“中医综合疗法”,展开临床各科全方位的应用,是为迄今以来集古今中医科学之大成的典范;另有《中风病辨证论治新体系的创建与应用》、《关于中医学物质体系的研究》、《输液反应的辨证论治研究》、《茵芩清化汤临床应用研究》等8项课题先后荣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年底以来承担的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关于中风病辨证论治新体系的临床应用》、甘肃省普通中医药科研立项资助课题《赵斌主任医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也即将结题。
殚精竭虑不负众望
“中医人、中医学、中医事业,它们三者既具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是一个分级渐进的有机联系系统。无数中医人的努力奋斗,汇集其成就,便为中医科学;科学的广泛有效运用,才构成了中医事业;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则是中医人生存的最重要土壤与赛场;而国家与民族的兴衰,乃是这一切的根本所在;但中医学的发展水平,却也直接左右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归根结底,中医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实在不可大意!”——赵斌曾撰文这样说。
追溯中医学的发展历史,“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扁鹊神医”标示其最迟诞生于远古时代,《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周代的医事制度记载,则起码说明早在该时,我国已经有了完整的医疗卫生管理与诊疗体系。然而,医院,除医院外,其余都是私立性质,其规模与功能当然受限较大。延至新中国时期,医院逐渐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主流,但因多方缘故,大多时期的医疗卫生成了西医的代名词,中医往往陷于较为尴尬的境地。直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兴起,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医院”决策的稳健推行,中医人才真正有了学习与施展才华的场地。
刚进入医院时,赵斌着实高兴了一番,可是坐下来面对现实之后,才发现了莫大的悲怆:这是把原位于成县十字街处的城关公社卫生院换址到成县东大街,在不足360平方米的土地上,新建了一幢小楼房(2层,上下大小24间房,总计280平方米),所有基本科室挤在一起,连多余的门诊室都没有,更不用提住院处了;挪入了原有的旧家具与剩余药物,唯一的医疗设备是几把听诊器和镊子,总共资产才6万余元;调进当时本县的四大名中医,另对原单位人员做了一些调整,合计34名职工(其中国营职工28人,临时工6人),翻了一下牌子,改头换面而成。面对此状,赵斌的内心很不平静,因而曾经产生过赶紧通过考研究生离开的念头,但经过2年的思考与实践,又打消了原初想法,继而下定了在这块热土上创业终生的决心,因为他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家乡,自己有职责、有义务去百倍努力地建设。
说起医院,这里的每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重要事件,赵斌都如数家珍,因为他无论有无职务,都是此中重要的决策成员之一,甚至是具体的执行者。从硬件建设来说,他积极响应院委会的决策,与同事们共同积极努力奔走,使医院在年10月完全脱离了垃圾环绕的处境,实现了后院余平方米的开拓。在他的真情请求和努力下,使医院在、年相继得到了每年6万元的资金支持,随后三年中又获得了省市主管部门三次合计12万元的的资金扶植,使3层、平方米、在当时全省县级级别上尚属耀眼的医院住院楼于年10月1日正式开业,彻底结束了过去只有门诊没有住院的历史,使医院真正像了“院”,医院树起了一个新的标杆。随后几年,又陆续建起了5层、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通过预租门面房和延期付款等方法在住院部区建起了一幢5层、平方米的门诊楼,并将成县建筑公司长期外租的一幢6层、平方米的楼房整体转让,经过整修后,医院新世纪跨越发展的支柱,在原门诊部土地上建起了7层平方米的新门诊楼,成为振翅的羽翼。
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国家申请的世界银行紧急优惠贷款项目随之启动,他瞅准这个难得的机遇,立足长远,精心规划,上下诉说,左右协调,赢得世界银行和国内多级领导与主办人员的同情理解,赢得参与建设的各方的鼎力相助,使得这座地下1层、地上9层、合计1医院住院综合大楼项目,通过自筹资金为主、外资有力支助,高质量、快速度地建成,并且早日投入使用,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医院的丰富内涵和特色优势,很好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民生的关怀,巧妙地彰显了千年古县的雄伟身姿。与此同时,呕心沥血另建的12层、平方米河东区职工住宅楼,既良好地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又与新住院楼隔河相辉,装扮了成县的美好形象。为了这一座座楼房的建成、医院的快速发展,他甘愿自己委屈劳累,乐于为政府分担投资与就业压力,渴望社会和谐幸福。如果从处医院角度而言,这样的成绩实在不能使人心服,但若与处于同样地域及政策环境的人相比,其精神、其成就,绝对是省内外共贺的一大奇迹!
医院而言,除却房屋、人才之外,药物则是第三个生存之本。医院来说,中药的种类与应用比率,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故而,在中药剂型应用方面,他始终坚持医院全盘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不仅在中药房房屋面积上尽条件许可照顾给大,在室内设施上力求完善,使之成为全县最阔气的中药房,尤其在功能上一方面达到了品类最全(中药饮片种,免煎颗粒种,中成药种,中药注射剂34种);另一方面更达到了功能多样(有煎药室可随时代为患者煎煮饮片,用瓶装或特制塑料袋盛装备服;也有中药加工房,可按照医嘱或患者要求,分别将处方药随时加工成粉末状的散剂、便于口服和携带的胶囊剂、苦味清甜的丸剂等,免煎剂则直接从药房取出后,即可开水冲服,加上大量习惯自行煎服的汤剂,药柜上本已由药厂加工制成的丸散膏丹水等多种成药,真有琳琅满目之感);另外,还针对三七、琥珀等难以粉碎,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难服用,使患者为此而头痛的问题,在院内自行将其加工成细粉,装入密封的塑料袋中,患者服用时只需打开袋子分别冲下即可,如此调理,就基本实现了广泛、贴切、人性化的中药管理,辅之以中药房24小时上班,为应用中药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使中医特色在这里便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同时在临床治疗上,反复强调注重中医疗法的广泛应用,达到了门诊95%以上者都能用中医药当家,就病种而言,可以做到对98%以上的疾病都能参与中医治疗。
赵斌也深深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医生而言,除外基础设施和药品,医疗设备便是其最重要的第三大工具。面对患者与职工迫切的需求和干瘪无助的财务账本,他硬是通过负债经营、延期付款、争取捐助等多种途径,先后引进了螺旋CT、彩超、数字胃肠X线透视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心电图、冷极射频治疗机、全自动手术床、救护车、中医药设备、高标准信息化应用系统等一大批诊疗设备,使之与现代医药相辅相成地保证了临床一线所需,实现了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幅迅速提升。
从软件管理而言,赵斌更是一个难得的好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医院的大政策,但具体如何办,却是谁也没有底,只有从自己探索开始。作为具备丰富的中医知识的赵斌,从建院伊始,就以骨干的身份,与医院领导班子开展了艰难探索,从改原先的早10点至下午5点上班时间,为早8点至晚8点连续开诊,到如何开展中医医结合,再到如何经营中医住院部,……他们的一个个举措,大都引起了省卫生厅主管领导的热切哈尔滨白癜风白癜风产生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zz/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