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

患者男,13岁。于年4月不慎摔伤后出现右腰痛,伴有肉眼血尿,在外院诊断为肾挫伤,予卧床、消炎、止血等治疗。此后血尿反复出现,于摔伤后半个月来本院就诊。

行CT检查示右肾实质内病灶,类圆形,与周围正常组织有分界,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考虑右肾肿瘤并出血可能性大。行右肾肿瘤根治切除术。

图1大体标本见肾切面多处淤血,中部见类圆形肿瘤,出血坏死明显;图2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瘤组织呈腺泡状结构,胞质透明,间质见有较大的沙砾体样钙化HE中倍放大;图3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透明或淡红染,核圆形,染色质泡状,核仁明显HE高倍放大;图4肿瘤细胞弥漫表达TFE3,阳性定位于胞核EnVision法高倍放大

病理检查:送检一侧肾脏标本,大小10.5cm×6.0cm×5.0cm,被膜完整并附部分脂肪囊,表面见多处淤血,肾脏实质切面见多处出血灶,中部见一类圆形肿物,大小3.5cm×3.0cm×2.0cm,紧挨。

肾盂及局部被膜下,切面暗红、局部黄褐色,出血坏死明显,质软,界清(图1)。另送检。

肾门肿大淋巴结3枚,直径0.5-0.8cm。镜下观察:瘤组织排列成腺泡状(图2)、宽阔的乳头状(图3)及小灶性实性巢状结构,出血坏死明显,细胞呈大多角形,界限清楚,胞质透明或嗜酸,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泡状,核仁明显,间质可见沙砾体样钙化,局部间质可见致密纤维增生区。

肾门3枚淋巴结内均见肿瘤广泛转移破坏,结内的瘤组织排列成腺泡状结构,亦可见沙砾体。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核弥漫表达转录因子E3(TFE3,图4),CD10、PS、CKpan及波形蛋白局灶阳性,其余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7、E-cadherin、HMB45及S-蛋白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局部达30%以上。

病理诊断: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伴肾门淋巴结转移;肾挫伤。术后5个月复查,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

讨论:

肾癌患者常以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腰痛、季肋部包块等症状而就诊,因外伤发现肿瘤的情况极少见。

本例患者为儿童,因外伤就诊发现Xp11.2肾细胞癌,极具偶然性。该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罕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

遗传学上,肿瘤具有Xp11.2染色体易位并产生TFE3融合蛋白,已知的融合类型有ASPL、PRCC、PSF、NonO和CLTC。

有证据表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FE3蛋白对于诊断该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然而,Klatte等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一组表达TFE3蛋白的17例肾细胞癌进行检测,结果仅在其中2例检测到Xp11.2易位,故对TFE3蛋白的诊断价值提出质疑。

一项研究显示,临床特征及组织学特点高度提示Xp11.2易位的肾癌病例,但TFE3蛋白检测阴性或仅可疑阳性,而通过FISH分离探针在其中一些病例检测到了Xp11.2易位。

由此可见,仅凭TFE3蛋白阳性做出Xp11.2肾细胞癌的诊断可能造成过诊或漏诊,应用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出TFE3融合基因无疑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手段,但如条件所限,结合TFE3蛋白强阳性及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特点亦可做出诊断。

ASPL-TFE3型及PRCC-TFE3型是Xp11.2肾细胞癌最常见的融合基因类型,镜下表现各有特征,前者主要形成腺泡状、巢状及宽阔的乳头状结构,细胞界限清楚,胞质丰富、嗜酸或透明,核大、核仁明显,间质沙砾体多见。

后者多形成致密的实性巢状结构,细胞胞质相对较少,核仁不明显,不常见沙砾体。

本例以腺样、腺泡状及宽大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胞质丰富,核仁明显,沙砾体易见,可见出血坏死,符合ASPL-TFE3型肾癌形态特征,但确切的融合基因类型需要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明确。

本例淋巴结内转移灶为一致的腺泡状结构并伴有沙砾体形成,而缺乏乳头状及其他结构,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鉴别诊断上首先应排除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主要为透明细胞性肾癌、嫌色性肾癌、乳头状肾癌以及透明细胞乳头状癌。

这些肿瘤局部的组织学形态均可与Xp11.2肾细胞癌相似,但均好发于成人,且不表达TFE3蛋白或组织蛋白酶K,无Xp11.2易位及相应融合基因。

另外还应与转移性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鉴别,同样好发于青少年,可表达TFE3,本例的淋巴结转移灶与之高度相似,如仅凭淋巴结活检极易误诊,但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不表达CD10及CK,PAS染色可显示胞质内的结晶体。

目前关于Xp11.2肾细胞癌的预后存在较多争议。学者们指出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的Xp11.2肾细胞癌较发生于成人的惰性,即使是在伴有高l临床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至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下,仍可长期存活。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TFE3蛋白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预后不佳,ASPL-TFE3型肾癌较PRCC-TFE3型更具侵袭性而预后相对不良。

区域淋巴结转移可作为成人病例独立的复发预测因素。本例Ki-67阳性指数在局部达30%,并且发现时即有多个淋巴结转移,提示可能具较强侵袭性,但确切的生物学行为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本文来自丁香园肾内时间。

更多资讯







































北京白癜风医院专家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by/zlby/10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