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的前世今生

在生物界中,从植物到动物,肿瘤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肿瘤这个疾病人们只限于从现代医学的了解,其实中医关于防治肿瘤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分阶段来了解中医对肿瘤认识历程。

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

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了以患者的症状特点命名的肿瘤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有了比较接近现代意义的肿瘤病的名称,如“膈”和“反胃”,“肠覃”、“石瘕”和所谓“症瘕积聚”之类。通史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病因和病机,记录了众多肿瘤的临床表现,并最早记载了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此外注意到肿瘤的发生还与环境有关。《黄帝内经》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以及“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是指导后世早期预防、诊断肿瘤的准则。至于对肿瘤类疾病的具体治疗还记载不多。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及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贵要略》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人参、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等迄今仍为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该书所载的味药物中,治疗肿瘤类疾病的达余味,对后世防治肿瘤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对“反胃”“积聚”及妇科肿瘤的病因论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书中所载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至今常用于肿瘤临床中。秦汉时期已有手术治疗肿瘤的记载,如《后汉书·华佗传》有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的最早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各医家加深了对某些肿瘤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他内脏肿瘤病因病机和诊断的认识治疗上也取得了进步。

隋代的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将甲状腺肿瘤进行了分类,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了一定的认识;防治方面,除了碘质丰富的海藻、紫菜外,已经开始了内分泌治疗。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有对类似当今宫颈肿瘤、乳腺肿瘤的记载,还擅长用僵蚕、全蝎、蜈蚣、蝉蜕等虫类药物治疗肿瘤。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之间的争鸣充实了肿瘤学防治理论的内容。宋代在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第一次提及“癌”字。

刘完素力倡用寒凉药以治疗火热病,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对于癌症患者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

明清时期至近代

明代以后,对各种肿瘤的认识和诊治积累了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肿瘤治疗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张景岳所著的《类经》和《景岳全书》对积聚的认识及一步加深。

清末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对肿瘤的认识开始了中西医汇通时期。王清任所创立的“逐瘀汤”系列为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肿瘤的认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深化、从预防到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中医中药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使肿瘤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医肿瘤学这一独特的学科。

什么是中医肿瘤学?

简单地说,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肿瘤学。中医肿瘤学之所以有别于西医肿瘤学和中医其他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的特色。

⊙是在中医框架内的肿瘤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理论是中医传统文化在医学中的反映,有以易经、阴阳五行为主的理论体系。

⊙在诊断上,肿瘤诊断必须以病理诊断为依据,采用一切现代医学已有的诊断设备。中医诊断不可忽略的特色是望闻问切。

⊙辨证论治。中医肿瘤学在治疗方面的主要部分是辨证论治---针对有各种癌肿的不同的病人,用中医理论对他们的整体情况和癌肿进行分析,推断其病因、病机,决定各个病人的辨证类型,定出治疗原则,用中药治疗。不同的癌肿病人,可能采用相类似的中药治疗,而同一种癌肿病人,也可能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这就是辨证论证的一个特点。

总之,中医肿瘤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又是年轻的逐步发展的。它的进一步发展,对整个中医体系的进展有相当意义,而且也可以补现代西医肿瘤学的不足,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有助。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编辑:joy)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治疗药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zl/11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