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Charles
来源:肿瘤资讯
北京时间年11月26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主办,绿叶制药集团承办的第二届金陵肿瘤学新进展论坛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作为肿瘤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之一,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肿瘤学专家,共同探讨肿瘤学年度最新进展,结合临床实践,给青年医生拓宽视野和提高医疗水平。下面小编将本次大会的一些精彩报道呈现给大家!
大会开场在马军教授的主持下,大会主席秦叔逵教授首先致辞。
于金明教授认为精准医疗意义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基因因素占据主要因素,行为因素只是其次,谈到基因因素,就会联想到基因诊断,会联想到过度诊断、过度治疗。树根树干树枝模型向我们阐述,肿瘤在分子水平、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位置与范围以及各治疗中心水平上均存在异质性,而医学是技术加艺术,不能仅仅靠数字来治疗,因此如何平衡治疗与过度治疗之间的关系,需要每个肿瘤医生深入思考。作为一名放疗领域的专家,于金明教授认为目前的放疗还未能称之为精准,目前虽然开展了很多放疗联合其他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等一系列研究,例如一项二期研究早期NSCLC患者SBRT联合免疫治疗的探讨性研究以及一项探讨寡转移患者SBRT+IMT代替或PK化疗可行性研究,但试验结果尚未出炉,因此谈及精准还为之过早,未来即将面对的问题及挑战,需要肿瘤医生科学对待。
郭军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亚洲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同时与国外相比,亚洲的黑色素瘤在表达基因以及临床表现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就黑色素瘤类型而言,相对于欧美国家,亚洲最常见的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KIT和BRAF是最主要的癌变基因,畸变率分别为17%和25%。20年来,晚期黑色素瘤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个体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使1年生存率从30%提高到75%,同时在免疫治疗时代,黑色素瘤是第一个拿出出色的二年和三年生存数据的肿瘤。未来mTOR、CDK、GNAQ将是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重要的治疗突破点。个体化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是晚期黑色素瘤的重要治疗手段,联合治疗是未来趋势。但在中国黑色素瘤类型特殊,PD-L1不是神药,对于肿瘤负荷重或进展快的患者,需先迅速减瘤再考虑PD-L1;对于肿瘤负荷小或进展慢的患者,可以先考虑PD-L1。
马军教授此次在大会上给我们介绍了三种PD-L1在淋巴瘤的最新进展,Nivolumab、Pembrolizumab在治疗R/RHD、CD30~PBSCT复发难治性HD、R/RDLBCL中临床观察均取得了一些效果,同时马军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免疫相关反应评价标准(irRC)。irRC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可测量的新发病灶计入总肿瘤负荷中,并且将其与基线肿瘤负荷进行比较。在此新规定下,即使有新病变出现,只要总肿瘤负荷并没有增加25%以上,也可不认定为疾病进展。如果肿瘤患者在初次评价时已达免疫相关疾病进展(irPD),在病情没有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仍需要继续治疗并进行二次评价,因为肿瘤很有可能在irPD确定后4周内开始缩小,只有连续两次评价肿瘤负荷均有增加,并且大于25%才被认定为irPD。
秦叔逵教授告诫我们中国HCC患者通常具有基础肝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肝病,积极防治并发症和支持对症,避免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目前针对HCC靶向新药的研究纷纷失败,索拉非尼仍然是唯一可以延长HCC生存期的一线分子靶向药物,但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HCC是典型的、与感染和炎症相关的肿瘤,具有比较强的免疫原性,HBV和HCV感染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可导致PD-1下调,T细胞耗竭和免疫细胞凋亡,在可切除的HCC中,PD-1和PD-L1发生上调者的预后比较差,在此背景下,通过探索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利用针对免疫检测点的抑制剂和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增强T细胞活性,是治疗炎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因此,今年ASCO提出的CTLA-4和免疫治疗或许会给HCC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针对于目前的现状,各大药企都致力于免疫药物的研发及治疗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I期、II期研究,免疫联合治疗或许是未来最重要的选择。
王洁教授介绍了新方法新靶点促进肺癌液体活检的纵深应用。以EGFR-TKIs为代表的靶向治疗是晚期肺腺癌个体化治疗的里程碑进展。同样,从固体活检到液体活检也是革命性的进展。基于血液不同载体检测,ctDNA和CTC各具优缺点,ctDNA容易获得,可以一定程度克服肿瘤异质性,易于实现动态检测,敏感性“封顶”,但难以实现组学分析;CTC提供完整的肿瘤细胞信息,可代表“有活性”、“侵袭性”的肿瘤细胞,可以克服组织和ctDNA的缺陷,但受限于分选技术。年,ctDNAEGFR突变检测第一次被写入中国肺癌指南,但证据级别尚待提高。基于ctDNA的NGS分析有助于肺腺癌精细化全程管理,同时确定三代EGFR-TKI耐药机制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未来液体活检会与NGS更加结合紧密,共同应用于早期诊断,耐药机制的发现,疾病过程的实时监测,以及免疫治疗的新预测体系。
胡夕春教授用了一例经典的乳腺癌第二原发肿瘤病例,告诫在座的以及其他年轻医生,问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一定要仔细慎重,防止误诊,耽误患者的治疗。在内分泌治疗中发现,FESPET/CT在临床实践中显示氟维司群下调了雌激素受体的水平,并且受体的下调和临床疗效直接相关;FES/PET-CT可以从影像学上更为精准地识别不同患者对氟维司群的疗效反应;基线的FES摄入及血浆中氟维司群的浓度均无法预测从治疗中的获益;FESPET/CT无创实时动态监测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并可以准确预测芙仕得?治疗的疗效,为未来影像学结合临床达到精准治疗提供了一个选择。
陆劲松教授在临床中发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患者的PCR有着直接影响,在三阴性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TAC与TC新辅助化疗的pCR无显著性差异,TC基础上增加蒽环类显著改善治疗结果(EFSDFS),认为蒽环类因其有效性而应考虑纳入新辅助治疗方案。ML研究发现紫杉醇用于新辅助治疗方案,每3周对照每周,其PCR明显降低,尤其在ER/PR+患者中。
沈琳教授告诉我们目前在胃癌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已经开展大量的研究,以单药为主,联合化疗正在行进中,而辅助治疗也很快会开始。目前研究已经发现了多个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包括肿瘤浸润T细胞,免疫基因印记,PD-L1表达,T细胞受体组合,突变负荷。但是,针对免疫治疗合适人群选择/剔除的单一预测标志物并未发现。值得欣慰的是,ONO--12研究晚期胃癌二线治疗III期临床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OS。
大会最后熊建萍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年度的胃癌进展总结:
围手术期治疗:
目前治疗模式没有改变(CRITICS)
晚期胃癌:
化疗:一线方案SOX不劣于SP(SOPP);二线口服紫杉醇可作为选择(DREAM)
腹膜转移:ip/ivPTX+S1对腹水少量的患者有生存优势(Phoenix)
靶向治疗药物:抗CLDN18.2抗体(IMAB)联合EOX改善OS(FAST)将进入III期试验
免疫治疗是热点:单药维持或二线及以上治疗,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oncologynews.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会传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