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越来越多,由于磨玻璃结节不同于以往的肺部实性结节,故而在观察和治疗方面有特殊之处。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人体检发现肺部有磨玻璃结节之后,情绪异常紧张,寝食不安,不加区别地要求医生为其切除磨玻璃结节。对于某些高危的磨玻璃结节,切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根治性手段,但对于尚不需要切除的磨玻璃结节,需要为患者解读病情,缓解她/他们的紧张情绪。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在听了医生的专业讲解之后,心情得到了暂缓的放松,但几天之后再次陷入深度焦虑之中。引起她/他们再度紧张的,也许是网上一篇根本没有署名的,也和她/他病情不符的所谓“科普文章”,也许是某位并不精通该领域的医生看似好意的“早切除早放心”的劝告。这样一来,我之前想让患者客观理性地对待磨玻璃结节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有感于此,我想就这一话题,总结一下当前国际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特别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客观数据,让大家对磨玻璃结节的严重程度有一个直观上印象,有助于患者与该领域专业医生一起制定合理的磨玻璃结节治疗决策。
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检查仪器的精度提高和大众健康体检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磨玻璃结节(GGO,GroundGlassOpacity)被发现。作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胸外科医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前些年在门诊差不多几周才能见到一次的磨玻璃结节,到如今已经占门诊就诊患者的很大比例,每次门诊见到10例也是常有的事儿。临床医生为患者服务,最急迫的临床问题也就是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领域,GGO也是如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入探索GGO的生物学规律,医生对GGO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一开始我们把GGO误认为炎性结节,后来我们慢慢了解到,大部分GGO是一类肿瘤性疾病,还曾一度非常激进的进行手术治疗。再后来,胸外科医生发现,即使是肿瘤性的,GGO也不同于普通的肺癌,而是一类缓慢发展的特殊的惰性肿瘤,从治疗上也应该区别对待。所以胸外科医生不再一经发现就马上进行手术切除,而是选择合适时机再进行有创治疗。
虽然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GGO病变,但如何让患者和普通民众接受这些学术观点呢。要知道,这是一个“谈癌色变”的时代。通常,没有医学背景的人,都恨不得将肺部结节“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家对肿瘤具有“本能”的恐惧感,要让他们与生长在肺里的磨玻璃结节“和平共处”一段时间,甚至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从本能上他们是抗拒的。相应的,医生出于怕贻误病情的考虑,也会下意识地迎合患者,认为越早切除GGO,就越早解除定时炸弹的威胁。然而,这样做真的对么?要知道,磨玻璃结节切除手术并不是一点风险没有的。对于肺切除手术,即使像楔形切除术这种较小规模的肺切除术手术,也是有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更需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做完肺切除手术以后,每一位患者都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疼痛、憋气等不适症状,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长达数年或终身的慢性疼痛。由此可见,手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其具有快速祛除病灶优点的同时,还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所以,在做手术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风险收益比,通俗地讲,就是做这个手术划算不划算。对于恶性度较高的尚未发生转移的早期肿瘤,尽早手术切除可以遏制肿瘤继续生长,降低转移的风险,尽管承受了手术的痛苦,但换来了对疾病的控制和生存期的延长,这种手术即使有风险,也是值得的,这种手术就是划算的。相反地,如果一个结节可能会自行消失,或者明显倾向良性,对这样的结节大动干戈,不但不会延长生存期,还可能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这样的手术就是不划算的。所以,不加鉴别地切除所有GGO是不可取的。是否需要用手术方式切除GGO,其根本问题是风险收益比问题。既然手术模式是相对固定的,我们也可以更直接地说,手术与否直接取决于GGO是否能对生存期造成不良影响,也就是GGO的肿瘤学活性以及发生转移的能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焦点放在如何评价GGO的肿瘤学活性上。
GGO的分类
在进入核心问题以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简单地为GGO做一下分类。从持续时间上来分,可以将GGO分为一过性GGO和持续性GGO。所谓一过性GGO,就是经过一段时间抗炎治疗,甚至不经任何治疗,可自行消失的GGO。显然,一过性GGO都不是恶性的。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建议GGO患者不要马上手术治疗,而是观察2-3个月时间,很大程度上就是想通过时间来鉴别GGO是否是一过性的。一过性GGO应尽量避免外科手术这样的创伤较大的有创治疗。而从发生率上来看,对于体检发现的GGO,一过性GGO所占比例还不小呢。国际上统计的数据提示37.6%~69.8%的GGO是一过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发现GGO就马上手术,会有大约一半的GGO是原本不该手术的。这么高的比例,无论从患者的躯体痛苦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都使得医生和患者不得不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zl/zlzl/1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