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未找到胰腺癌发病的确切原因,但有许多危险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来源:医院胰腺外科倪泉兴
胰腺癌现状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已跃居所有肿瘤的前五位。据报道,美国年发病达例,年死亡例,居死亡相关病因第五位。
尽管胰腺癌的诊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预后仍不乐观,半数病人死于诊断后5个月内,手术切医院和专业医生外,多数报道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在10%-20%之间,总体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取代肝癌成为“癌中之王”。
来自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本市胰腺癌的年发病例已达例,在实体肿瘤中女性已占第七位,男性占第八位,死亡率几乎接近其发病率。
然而目前尚未找到胰腺癌发病的确切原因,但有许多危险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健康生活方式
吸烟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对胰腺癌发病有确定作用的危险因素。国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吸烟的胰腺癌患者与非吸烟者死亡的危险比在1.6-3.1:1,吸烟量的多少与胰腺癌的发病呈正相关。动物实验尸检可以见到吸烟者胰腺导管细胞增生、细胞核不典型改变等,而且这些变化与吸烟的量呈正相关。饮酒对胰腺的致癌作用结论不一,目前认为适量饮酒与胰腺癌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增加危险度。此外,国外有研究认为,每天3杯以上咖啡,胰腺癌危险性将显著增加。
饮食结构不平衡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了饮食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富含红肉(猪、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险性,而通过摄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可预防33%-50%的胰腺癌发病率。
富含蔬菜和水果的饮食以及果汁、绿茶等绿色饮料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份,它们可以防止细胞受损,甚至使受损的细胞修复。因此,可能有预防胰腺癌的作用。植物性食品中的纤维和维生素C也可能有保护作用。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喜欢吃口味好的富含红肉(猪、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不吃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暴饮暴饮,不仅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还会增加肠癌等其他癌症的风险。
疾病因素
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作为胰腺癌的病因尚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糖尿病究竟是胰腺癌的一个早期症状或并发症,还是致病因素,目前赞成其为病因的占优势。尤其是那些突发的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应该作胰腺癌筛查。
此外,芬兰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增加胰腺癌的发病危险,特别是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阳性者胰腺癌危险性为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阴性者的2倍。这一结果支持了以往病例对照研究的报告,但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手术史
胰腺癌发病可能与切除胆囊有关,有报道说胆囊切除20年以上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超过70%。实验证实胆囊切除术后可以引起体循环中缩胆囊素水平升高,而后者可以促进啮齿类动物发生胰腺癌。
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胰腺癌有家族聚集的特点,胰腺癌患者中,有胰腺癌家族史者是无胰腺癌家族史患者的3-13倍。此外,胰腺癌还与几种高度特征性遗传综合征相关,包括遗传性胰腺炎、家族性多发性非典型丘状黑色素瘤、Peutz-Jeghers综合征等。这些综合征常伴有生殖细胞的某些基因突变。
炎症因素
已有证据表明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或结石性胰腺炎有可能是一种癌前期病变。
良性肿瘤恶变
胰腺有多种良性肿瘤,但原发性良性肿瘤,例如粘液性囊腺瘤、导管内粘液乳头状瘤很可能恶变为胰腺癌。
如果我们能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及早进行适当处理。胰腺癌的增长势头就有可能被遏制下来。
常见肿瘤标志物解读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产生或诱导机体产生反应肿瘤生长和/或活动的一系列分子,具有广泛的特征,目前广泛地应用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
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糖类相关抗原(CA、CA15-3、CA19-9、CA、CA72-4)、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降钙素(CT)等等。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妊娠期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产生,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的血清AFP浓度通常升高。血清AFP水平与HCC的其他临床特征(如,大小、分期或预后)并非密切相关。血清AFP升高也出现于性腺来源(包括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的肿瘤(如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内胚窦瘤、胚胎细胞癌和多胚瘤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一些未成熟畸胎瘤)和多种其他恶性肿瘤(其中胃癌最常见)。血清AFP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分期和预后均有价值。在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中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发生率随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加,Ⅰ期肿瘤患者的发生率为10%-20%,而播散性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发生率为40%-60%。在胃癌中,AFP升高的患者其肿瘤侵袭性更强。
假阳性升高[1]分析:妊娠、婴儿、遗传性酪氨酸增多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增高明显。开始化疗期间发生的肿瘤细胞溶解也可能引起血清甲胎蛋白的一过性升高。对于存在慢性肝病(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或酒精滥用的患者,也可能发现血清AFP升高。对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血清AFP升高时应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zq/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