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明天就是世界艾滋病日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艾滋病吧。
科普: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征是一组常一起出现的各种疾病症状,这些症状是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的结果,当免疫系统被HIV损害严重(即没有足够的CD4细胞剩下)时,免疫系统将变得不能防御某些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这些被称为HIV相关疾病。
艾滋
我国现状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在今年10月28日举行的中国-东盟疾病防控合作论坛上表示,截至年底,中国发现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共计57.7万人,经测算估计全国人群总感染率0.06%,即每1万人中有6人“染艾”,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
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自年起,艾滋病成为中国造成死亡人数最高的传染病并延续至今。梁晓峰表示,中国艾滋病疫情总体低流行。截至年底,发现现存活的感染者57.7万,死亡18.2万。
艾滋
危害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艾滋病发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
传播途径
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哪些是高危人群呢?
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目前,我国HIV感染呈现新特点,传播基本以性途径为主,特别是男同性恋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24岁到40岁年龄段的人比较多,包括大学生。
临床症状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艾滋病期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HIV相关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预防艾滋,从我做起
目前艾滋病可防可控,大家要消除“谈艾色变”的恐慌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共用针头,纹眉、穿耳洞、纹身等刀具要严格消毒,不与他人公用剃须刀或牙刷,不输入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不要有无保护的性接触;另外也不能歧视艾滋病人,要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白癜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