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个在现今社会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也是一个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都“谈癌色变”。其实许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期予以重视并加以治疗,还是可以将癌症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的。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关于癌前病变的一些常识,为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肿瘤科普讲座在淮南万行酒店隆重举行。医院肿瘤五病区肖枚生主任应邀为富德生命保险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业务员,及部分受邀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近余人进行了肿瘤知识普及。
讲座中,肖枚生主任以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数十年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地为参会人员就肿瘤的发病原因,肿瘤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和手段,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以及如何进行日常养生保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帮助人们消除了对“癌前病变”不必要的恐惧和困惑,使人们对“癌前病变”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不再“谈癌色变”。
肖枚生主任多次强调,“癌前病变”只是一种医学临床状态,它并等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应该是最权威的,WHO界定了癌前病变与癌前状态、不典型增生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它反映了癌症防治上的重要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将癌前期病变分为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两个概念。
癌前状态是一个临床概念,指一些发生癌变危险性增加的临床疾病,它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某种具有癌变潜能的病变—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易发生胃癌。
癌前病变是一个组织病理学概念,指相应的病理变化比正常组织或其他病理改变更易发生癌变,如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肠腺化生、宫颈上皮异型增生与乳腺导管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并不意味着必然发展为癌,而是病变恶变可能性增加的标志,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癌的发展都要经过癌前病变的阶段。
癌前病变应与“癌前状态”相区别。好比萎缩性胃炎不是癌前病变,但其胃黏膜上皮可出现异常增生,后者才称为癌前病变,前者称为癌前状态或疾病。
过去对癌前病变曾用“不典型增生”描述,认为它既包括了反应性、再生性、炎性不典型增生,也包含了癌前病变的异型增生。但目前为了区别炎性、再生性、修复性的不典型增生即反应性不典型增生与真性肿瘤的不典型增生,倾向于将“不典型增生”用于反应性增生,而将真性肿瘤的不典型增生名之谓“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只有细胞学上轻度异型性,而无不成熟性,与癌不相关。
“异型增生”常用来描述多数癌前病变,它包含了结构的变化及细胞学异常,此种病变强调的是它的异型性及不成熟性以及与癌的相关性。异型增生只有在没有明显浸润时才适用,异型增生特别是高级别的异型增生经常与癌共存。
“上皮内瘤变”的命名最早见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而在新版中更推广应用于子宫颈腺上皮、阴道上皮、外阴鳞状上皮,也有应用于子宫内膜上皮、乳腺上皮及尿路上皮的趋势。上皮内瘤按病变的严重程度曾分为轻、中、重(含原位癌)3级,分别相当于轻、中、重3个等级异型增生,目前有简化合并等级的倾向,即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低级别相当于轻度异型增生,高级别包括了中、高级别(含原位癌)异型增生。
可见,正确理解“癌前病变”与“癌前状态”,“不典型增生”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对于癌前病变,必须澄清一些模糊认识:①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因此不应将癌前病变与癌等同起来。②癌前病变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是其中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③不能把癌前病变扩大化,把一些不属于癌前的病变,如一般的皮肤痣、普通的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当做癌前病变。
体检是发现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手段,年龄大于40岁以上的人有必要定期接受防癌检查。另外,有癌症家族史或是来自癌症高发地区的人群,及某些经常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作人员如矿工等等应针对性地予以单病种癌查。一般的防癌检查包括低剂量螺旋CT、胃肠镜、乳腺钼靶、肿瘤标志物等,这些不仅能查出癌症,也能查出良性病变。
一旦发现癌前病变,也不要惊慌失措,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如需要手术治疗,就应积极手术;如需要定期复查的,就应主动定期复查。切不可忧心忡忡,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的精神紧张,可降低机体免疫力,甚至会促使机体内正常的细胞癌变。
肖枚生主任最后强调,我们不能肯定癌前病变的未来就是癌症,我们也无法排除它会最终走向癌症的可能性,界定癌前病变并予以积极治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最大程度规避患癌风险。
长按治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zq/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