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内的血液肿瘤少见但预后较差,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如何让这个“冷血杀手”有所收敛,让罹患血液肿瘤的儿童获得更好的救治?中美日儿科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快来看看当前临床与基础研究有哪些收获吧~~
作者:医学界会议报道组希捷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11月13-14日,首届中美日儿科转化医学论坛暨第三届国际儿童血液/肿瘤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美国华盛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的专家们齐聚一堂,交流了儿童血液/肿瘤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图参会专家合影
图开幕式嘉宾陈赛娟院士
提高ALL治愈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存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20%左右升至目前的90%以上(发达国家数据),这离不开微小残留病(MRD)的功劳。美国圣述德(St.Jude)医院的Ching-HonPui教授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沈树红教授都在报告中提到了如何在MRD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
图Pui教授
MRD是预测ALL预后的最重要指标,临床上通常在诱导化疗的第19天(D19)和第46天(D46)进行检测和危险分层。沈教授引用了Pui教授团队今年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低危患者D19MRD<1%者绝大部分D46MRD<0.01%,且有95%以上的无事件生存率(EFS);少数低危患者D19MRD<1%但D46MRD≥0.01%,同样有很好的预后。他建议,当低危患者D19MRD<1%时,不必再评估D46MRD。对于D19MRD≥1%者,大部分D46MRD≥0.01%,预后较差,需接受强化治疗。对于D46MRD<1%者即便D19MRD≥1%,无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也可以有70%以上的EFS,故D46MRD<1%者不必接受HSCT,也无需归入高危组。
此外,孤立的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也是降低ALL治愈率的“拦路虎”,Pui教授建议通过t(1;19)(TCF3-PBX1)、脑脊液中有幼稚细胞(CNS2:脑脊液幼稚细胞<5×/L;CNS3:脑脊液幼稚细胞≥5×/L或腰椎穿刺损伤伴有幼稚细胞)和T系这3个危险因素来预测复发风险。
减少耐药和副反应,精准医学来帮忙!
精准医学近期火爆全球,大部分人期待它来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却忽视了它在减少耐药和不良反应方面的价值。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周斌兵教授以及医院的JohnPerentesis教授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图周斌兵教授
图Perentesis教授
原发耐药和耐药复发是ALL治疗中的难题,周教授团队对积累15年的ALL复发患者样本进行了测序,发现嘌呤代谢酶PRPS1的突变是复发的驱动突变。这一研究成果为治疗耐药复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研究思路,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尖的转化医学杂志《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上。周教授团队还发现,RAS和PRPS1突变的协同作用在ALL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这2个基因突变的相互作用将通过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克隆演化来引起超强耐药克隆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Perentesis教授指出,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在内的肿瘤治疗方法通常有明显的副反应,可能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以及长期功能结局。儿童期癌症幸存者的25年后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足以见得他们面对的晚期死亡威胁之严重。这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不牺牲预后结局的前提下,减少治疗副作用的发生。Perentesis教授举例道,在校正一系列因素之后,化疗药博莱霉素仍然有很高的肺毒性致死风险(相对风险为3.6,P<0.05)。Perentesis教授团队对余名22岁以下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了基因组检测,并建立了一个风险评分对肺毒性损伤程度进行分级,识别出28.5%的极高危患者和1%的低危患者。由于目前有多个效果相当的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方案,所以高危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尽量少用或不用包括博莱霉素在内的肺毒性药物。此外,Perentesis教授团队还明确了一系列风险候选基因导致肺毒性损伤的潜在机制,有助于保护性药物的研发,以及个体化治疗的推进。
正如陈赛娟院士在开幕式中所说的,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的健康事业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发展,希望中美日专家进行更深层的交流,为儿童健康更好地服务。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兰州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