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读者对肝胆胰脾研究的某个方向感兴趣,留言后我们将会根据您的需求推出相关文章!
作者简介彭淑牖,现任浙江大医院、浙江大学医院外科教授。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欧洲外科学院、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发表论文篇,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90余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杰出成就奖、胰腺外科杰出贡献奖、胆道肿瘤终身成就奖,中国肝外科事业终身成就奖,中华外科学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项。
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cysticneoplasm,PCN)是指由胰腺上皮和(或)间质组织形成的肿瘤性含囊腔病变,以胰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1]。近年来,借助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CN的检出率逐渐增高。PCN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是影响PCN恶性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2]。各类PCN性质不同,预后不同,癌变几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的定性诊断对治疗策略的选择意义重大,但对于不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往往非常困难。根据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对PCN的分类规则,本文主要探讨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cysticneoplasm,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cysticneoplasm,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以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neoplasm,SPN)等4种临床相对常见PCN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一、概述
1.SCN:以老年女性多见,恶变倾向低,约一半病例发生在胰体尾部。囊液清亮稀薄,不含黏蛋白,CEA和淀粉酶水平低。SCN主要有3种形态学类型:多囊型、蜂巢型和寡囊型,典型病变剖面可见蜂巢样改变,中央可有星状疤痕和钙化。治疗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预后良好[3]。
2.MCN:以中年女性多见,中高度恶变倾向,发病年龄从腺瘤发展至浸润性癌逐步增长,常单发于胰体尾部。MCN与胰管不相通,大多为单房或多房囊肿,内含黏液样物质,囊液CEA水平高,淀粉酶水平低。显微镜下肿瘤内壁为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细胞,密集卵巢性基质是其特征性病理特点。MCN属于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
3.IPMN:老年多见,发病率男女相当,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上皮性肿瘤,胰管扩张5mm,好发在胰体、勾突部。IPMN与MCN相似,均产生黏液,但IPMN与胰管相通,囊液CEA和淀粉酶水平高,因此被认为是一类独立的疾病[4]。根据受累胰管的部位不同,可将IPMN分为主胰管型(mainduct,MD)、分支胰管型(branchduct,BD)和混合型(mixedtype,MT)。IPMN可反复发作胰腺炎,病程长者可表现出脂肪泻、糖尿病和体重下降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症状。
4.SPN:以青年女性多见,病变在胰腺各个部位的发生比例相当。SPN囊液呈血性,CEA水平低。SPN是一种隐匿性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低度恶性,部分可伴有肝脏、腹膜转移。一经确诊或高度怀疑后应积极手术,根据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决定切除范围,其切除率高,术后生存期长。
二、诊断PCN主要以中老年女性多见,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随着肿瘤内压力增高或肿瘤逐渐增大并压迫邻近器官,患者因上腹部疼痛不适或发现腹部肿物而就诊,少数伴有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5]。PCN的主要诊断手段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学检查[6]。
根据年国际共识指南[7],对于IPMN和MCN的诊断,其“令人不安的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1)囊性病灶≥3cm;(2)增厚强化的囊壁;(3)主胰管内径5~9mm;(4)非强化的壁结节;(5)主胰管内径突然改变并伴有远端胰腺萎缩;(6)淋巴结肿大。“高危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1)胰头部囊性病灶伴梗阻性黄疸;(2)强化的实性成分;(3)主胰管内径≥10mm。当患者存在明显“高危特征”影像学表现时,无需进一步检查即有手术指征。囊性病灶较小的患者伴有“令人不安的特征”影像学表现时,则需进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检查以进一步对病灶作风险评估。囊性病灶直径3cm并且无其他“令人不安的特征”影像学表现的IPMN和MCN患者,也可考虑进行EUS以证实有否增厚的囊壁或壁结节。
在鉴别BD-IPMN和MCN时,EUS可用于探查有否壁结节和侵袭性。然而,EUS引导下囊肿穿刺可能会引起囊肿内容物在腹腔内播散[8],因此并不推荐常规EUS检查。与上述检查类似,ERCP可用于采集胰液,并不推荐常规ERCP检查[9]。此外PCN的诊断方法还包括CEA、淀粉酶及细胞学检查。CEA可用于鉴别黏液性和非黏液性的囊性病灶,因此囊液中CEA水平升高常提示IPMN和MCN。典型的SCN可表现低水平的淀粉酶,MCN会出现高水平的淀粉酶,而IPMN的淀粉酶未呈现高水平。细胞学检查可用于诊断PCN,但其敏感度会受到收获细胞数的影响。
三、治疗
PCN的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出现症状或合并症的患者,应积极手术,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则需进一步对病灶性质、肿瘤生物学行为等进行评估,若怀疑恶性PCN时应手术切除。鉴于不同类型PCN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推荐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依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特点制定随访检查或手术治疗[10]。
对于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直径2cm的PCN,美国放射学会不推荐立即采取影像学检查[11]。不典型的PCN,每年随访1次;SCN每2年随访1次;BD-IPMN,前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检查推荐MRCP。停止随访的时间尚无建议。
手术治疗PCN的总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术中要全面探查胰腺,必要时需要超声进行定位以避免遗漏病灶,同时判断肿瘤与主胰管的关系。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与主胰管的关系以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12]。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尽可能小的创伤、少的并发症,彻底地切除病灶,在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外科医师面临的真正挑战。
肿瘤剜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胰腺表面、与主胰管有一定距离的PCN,而且不要求切缘距离[13]。然而该术式必须谨慎采用,其胰瘘发生率高,必须妥善引流。如术中决定行PCN局部剜除术,应避免损伤主胰管,一旦发现主胰管损伤,则需积极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如改行胰腺节段切除术等。不同PCN的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1.SCN:鉴于SCN的良性特征,其治疗策略主要取决于有否临床症状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变化情况。对于肿瘤直径4cm,无临床症状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不推荐手术治疗,建议临床监测和随访检查,随访间隔应在3~6个月[3]。胰头部肿瘤6cm被认为是SC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手术切除[14]。对于直径6cm的SCN手术指征包括:(1)随访期间有明显增大趋势[1];(2)出现腹痛、肿块压迫、黄疸、呕吐等临床症状;(3)长期随访无明显变化而短期内快速生长,或出现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等[15];(4)无法排除恶变[6]。SCN一般不需要清扫淋巴结。
2.MCN和IPMN:MCN被视为癌前病变,经确诊后均应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所在部位的部分胰腺,保证距肿瘤1cm以上切缘,术中冰冻病理学切片需提示切缘低度或中度异型增生。手术治疗的核心是平衡手术风险及潜在的恶变风险。对于年轻的患者特别是有胰腺癌家族史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手术风险及恶变风险相应增加,故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对于老年患者则应从严把握手术指征[3];对于胰体尾部浸润的MCN,为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应联合切除脾脏。
IPMN中MD-IPMN和MT-IPMN恶变率较高,多采取手术切除。BD-IPMN恶变率约为25%,可采取随访检查或手术切除。目前对于主胰管直径10mm的BD-IPMN行手术切除已基本达成共识。对于主胰管直径为5~9mm的BD-IPMN是否进行手术切除争议较多,年国际共识指南建议采取随访检查[7],然而有报道提示5~9mm的BD-IPMN癌变几率达60%[16]。因此对于主胰管直径为5~9mm的BD-IPMN也需谨慎处理。对于BD-IPMN,年国际共识指南认为病灶大小超过3cm属于高风险类型[7],也有报道提示1~2cm的病灶恶变率为26%[17]。因此对于病灶大小为1~2cm的BD-IPMN也应高度警惕,不能轻言观察。
IPMN的手术方式取决于其病灶的位置,胰头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则行胰腺远端切除术。当IPMN行部分胰腺切除时,需行胰管切缘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切缘高度异型增生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则应扩大切除范围,中度或低度异型增生则不必进一步切除[3]。
对于非侵袭和侵袭性MCN与IPMN,胰腺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仍是必要的。当术中冰冻病理学切片提示切缘阴性而术后病理提示阳性时,建议再次手术切除以获得阴性切缘。
3.SPN:SPN鉴于其恶性倾向,发病年龄低,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手术是治愈SPN的唯一有效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包膜完整性及肿瘤侵袭性,并结合术中冰冻病理学切片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原则是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尽量保留器官功能,无需常规行淋巴结清扫,如术中发现周围组织浸润或远处转移,应考虑为恶性,需扩大切除范围[1]。由于SPN预后良好,在临床工作中不可因肿瘤体积巨大或已包绕血管而放弃手术[15]。胰体尾部的浸润性SPN需联合切除脾脏。
四、术后随访对于有明显症状及典型影像学特征、术中病灶根治性切除的SCN患者,术后无需随访。非侵袭性MCN患者术后无需随访;侵袭性MCN患者应在术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4]。IPMN术后是否需要随访则根据手术切缘而定,对于切缘阴性者,建议在术后第2年和第5年复查;对于切缘为低度或中度异型增生者,建议至少每年随访2次。对于MD-IPMN未行全胰腺切除时,术后应强调随访的重要性。非侵袭性IPMN术后随访需注意观察残留胰腺内有否新发病灶;侵袭性IPMN术后随访应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