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丨2016年的最后一天了,别把这些流

马铃薯食品有害健康?黑暗中看手机易失明?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是因为雾霾含剧毒硫酸铵?年终岁尾,又有哪些貌似“科学”的流言混淆了人们的视听?且听12月“科学”流言榜为君详解。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化疗无用

流言:

近日,一篇题为《化疗5年存活率只有2.3%》的网文将“化疗无用”的观点推上了网络的风口浪尖。文章通过列举国外学者的研究数据,来佐证“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很多因癌症死亡的人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化疗”这一说法。此文一出,不仅让公众疑心,更让那些准备和正在接受化疗治疗的病人忐忑不安。

真相:

据有关医学专家介绍,文中列举的许多数据不能找到研究根据,其中关于化疗有效性的表述与医疗界目前的研究结论相差甚远。

  化疗与手术、放疗仍是目前全球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重要手段。它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应用化学药物来对抗恶性肿瘤,药物进入人体后很快就遍布全身,既可杀灭局部的肿瘤细胞,也可杀灭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其效果是手术和放疗都难以达到的。虽然化疗对于不同类别的恶性肿瘤疗效不一,但其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降低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的效果毋庸置疑。

  化疗的副作用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严重。针对肿瘤细胞长得快的特点,医生从实践中筛选出了目前最常用的几种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对于生长旺盛的细胞杀伤作用最强,但不会杀伤所有的人体细胞,更不会杀死所有免疫细胞,因此在合理的治疗剂量之下对于人体的伤害并不会很大。

马铃薯食品有害健康

流言:

近期,一篇主题为“马铃薯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引述了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发表的三项课题研究结论。指出,普通人以炸、蒸、煮、烤等烹饪方式过多地摄入土豆会增加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生,建议减少马铃薯食品的摄入。

真相:

食品加工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表示,马铃薯其中含有大量淀粉,在常见的烹饪方式下,被人体大量食用后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快,的确是一个高血糖指数和高血糖负荷的食物。但是,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改变马铃薯的升糖速度。

  未经过烹饪糊化的马铃薯淀粉被人体消化后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可视为膳食纤维。烹调后又冷却的马铃薯中,淀粉会转为抗性淀粉,不易消化,再加热后也不会变化,升糖能力也大幅降低。因此,中式传统的过水后快炒土豆丝和凉拌土豆丝都是很科学的食用方法,而西方常见的土豆泥、烤土豆等方式则加快了马铃薯的升糖速度。

  将马铃薯加工为面条、米粉、馒头和面包等主食的创新方法,马铃薯淀粉与面筋蛋白结合,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混凝土的稳定结构,人体摄入后,消化速度减缓,升糖速度也得到降低。戴小枫建议广大公众,以科学的加工方式,适量食用马铃薯并不会产生健康风险,无须过多担心。

水产品养殖不能“用药”

流言:

不久前,北京发生的活鱼下架事件使水产品的违规用药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尽管国家和地方的多个抽检数据显示,水产品合格率近年来一般都维持在95%以上,但那些不合格的少数产品里,总能找到抗生素的身影。公众普遍认为,水产品完全不应“用药”。

真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养殖业用药是有必要的,如果不使用药物,一些疾病可能形成人畜共患的局面。合理用药可保证水产品的健康,最终保证人的健康。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刘文斌指出,抗生素、重金属等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水产品的肝脏、肾脏、肠道等部位,肌肉中很少有残留。大家平时吃鱼主要是吃肌肉,很少吃内脏,还是比较安全的。

  为什么我们的水产品不时地被检出药残超标?专家认为,这与养殖模式有关。不过,使用药物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安全。只要规范合理、控制好药物残留,食用农畜水产品的安全性会得到保证。刘文斌认为,最切合当下实际的整治办法是生态养殖,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黑暗中看手机易失明

流言:

日前,朋友圈流传着这样的帖子:医院眼科主任李丽教授透露,晚上熄灯后千万不要看手机,手机强光直射眼睛30分钟以上,会导致视力急速恶化,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眼睛黄斑部病变。

真相:

医院主任医师张军军回应,该院眼科并没有叫“李丽”的医生。

  黑暗中看手机易失明的说法也并不准确。手机上的光不至于引起失明,更别说看手机还能得眼癌。另外如果光线太强,人的眼睛就会不舒服。不舒服之后,人会自觉地把手机调暗,或者不看。

  目前“黄斑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病和老年性黄斑病,还有先天性的黄斑病,会导致视力下降,但和看手机并没有直接关系。网络的传言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于文贞介绍,有研究证实手机发出的光线与太阳光成分类似,我们正常在太阳光下生活也没有导致失明,除非直接凝视太阳且时间较长,可以造成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手机发出的光的强度远远低于日光,所以看手机不可能导致黄斑病变。

发布“红警”是因为雾霾含剧毒硫酸铵

流言:

12月16日至20日,华北地区多地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有位“同事父母在国家部委”的人士称本次红色预警的真正原因是雾霾中含剧毒“硫酸铵”,还说硫酸铵曾在伦敦夺走多人性命。

真相:

本流言中所说的硫酸铵是氨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细颗粒物中的一种,一直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但不是“红警”参考指标。根据《北京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空气质量指数在以上为空气重污染,重污染持续三天以上为预警一级(红色)。而空气质量指数除了PM2.5之外,还有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五项参考标准,硫酸铵并不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北京于12月16日20时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与硫酸铵无关。硫酸铵本身毒性低,虽然会随呼吸进入肺泡,对人体的确有刺激作用,引起急性呼吸道炎症,但危害并不大。伦敦年造成大范围死亡的伦敦烟雾事件,是因为空气中的硫酸雾,是液体。不带防护措施的话,类似于直接吸入了硫酸,才会迅速死亡。中国不太可能会发生类似悲剧。

“活性炭”能净化空气

流言:

改善室内、车内空气质量,许多人都会用上活性炭包。因活性炭有吸附功能,很多商家标称活性炭具有除甲醛、室内异味等功能。

真相:

活性炭由含炭为主的物质做原料,含有大量微孔,能吸附有机污染物和某些无机物,其对物质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它的本身孔径分布情况和被吸附的物质的分子大小。中消协近期随机选取了16个活性炭样品和4个火锅炭样品,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四氯化碳吸附值两项指标进行检测,前者衡量活性炭对与碘分子大小相当的物质的吸附能力,后者检测活性炭孔容的量度,是测定活性炭活化程度的手段。公布的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些活性炭甚至还不如火锅炭。目前,室内活性炭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

喝酒能御寒

流言:

天气寒冷,在餐厅、饭店中,边吃饭边喝点酒的现象也逐渐增多起来。“酒越喝越热,水越喝越冷”,这是流传已久的话语和观念。

真相:

酒进入身体后,酒精的吸收与代谢就开始了,酒精本身和其代谢产物,比如乙醛都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使人体肌肤上的毛细血管得到扩张,血液循环会随之加快,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人体内的热量较快地散发到体表,人体就会感到身体发热。此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程度的麻醉作用,这样就让肌肤对外界温度的敏感性降低。这种身体内部热量的散失,仅仅是短时间的过程酒后的“暖意”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没有多少时间,饮酒者就会感到格外的寒冷,这是因为体内的热量散失的原因,所以越喝就越感到冷。

  “酒后寒”更容易让人患上感冒或者冻。冬季饮酒诱发的出血性疾病比夏季多出十几倍。脑溢血、胃出血、心肌梗塞多发在这个时节,酒精的刺激会加重这类疾病的患病几率和严重程度。

蒲公英根能在48小时内杀死98%癌细胞

流言:

癌症治疗又现“利器”,这次的主角是蒲公英根。根据社交媒体流传的文章,有科学研究表明蒲公英根可以在48小时内杀死98%的癌细胞。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利用蒲公英来治疗癌症似乎指日可待。

真相:

加拿大确实有研究认为蒲公英根提取液能够杀死癌细胞,但这只是试验研究结论,临床研究虽在进行,还没有最后结果。一些癌症病人把自己病情的好转归结为饮用了蒲公英根茶,但是这种方式未得到确认,医生建议不要轻易使用。根据其他研究,蒲公英根能够促进激素敏感性癌细胞的生长,患有类似激素敏感性乳腺癌患者应该加以警惕。

声明

内容来源:兰州晚报、综合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白银圈圈”尊重文章及图片的作者权益,与粉丝共同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如侵犯原作者权益请通过







































哪里治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dlawyers.net/zlzq/7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